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垂肩;面形小巧,五官刻画生动,眉弓隆起,眉间饰白毫,双目低垂,神态安详。躯体浑厚,四肢壮硕。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略,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以连珠线表现衣边,左肩衣角和下摆处显现密集的衣褶。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表现释迦牟尼降魔成道时的姿势。
莲座前方置一五股金刚杵,表征佛陀降魔成道的智慧。莲座周正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粗硕的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莲瓣饱满有力,形制美观大方。莲座下部封底已开,从内膛可清晰看到具有中原特色的合金铜材质、铸造及装藏工艺。整像胎体厚重,工艺讲究,表面镀金保存完好,亮丽悦目。
此像从整体风格上看无疑属于一尊典型的藏式风格造像,但具体时代、风格和产地又一时很难作出明确判断,因为在时代上它既有元代西藏及内地造像的艺术气韵,又有明代西藏和内地造像的艺术特点;在具体风格上,它既有元代西藏萨迦造像的遗风,又有内地宫廷造像的造型及工艺表现。
然而,通过综合比较分析,笔者倾向于将它定为13-14世纪元代内地或宫廷风格造像。依据有三:首先,无论是出自内地还是西藏,其时代应定为元代而不是明代,因为它的整体造型、衣纹表现形式和手法、全身的装饰及细节等都明显具有元代西藏萨迦造像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气韵,明代西藏或内地造像鲜有这样的艺术表现。
其次,尽管其风格猛然一看具有萨迦造像的特点,如壮硕的躯体、小巧秀美的娃娃脸形、简洁的衣纹表现手法等,但仔细分析又与纯正的萨迦风格存在明显区别,如头顶的肉髻过于硕大,如山峰耸立,与萨迦造像宽平的头顶上竖立塔状肉髻完全不同;双肩过于狭窄,亦与萨迦造像宽厚的躯体有别。这两处不同于纯正萨迦造像的特点,恰恰是元代宫廷造像上常见的艺术表现,典型实例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瑞士罗伯特·贝格勒博士收藏的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和药师佛像等。
另外,佛像莲座上的金刚杵与元代宫廷金刚杵形制一致,佛像背后的折角式衣纹及折角处的花瓣装饰也多见于元代宫廷造像上。这些独特之处已将其风格明确指向了元代内地或宫廷造像。
再次,基于时代和风格上的认识,我们继而看它的工艺。工艺上有两大明显地区特点:一是材质。为合金铜,表面呈黄色,这是有别于西藏的内地金铜造像的显著工艺特点。二是铸造技术。佛像胎体非常厚重,明显不同于同时期西藏金铜造像,大概与合金铜材质的致密特性有关,内膛可见支钉露出,这两点也是西藏金铜造像罕见而为内地金铜造像独有的工艺表现。可见,从工艺上可以更加明确地判定其产地为元代内地或宫廷。
综上三个方面可见,此像应当出自元代宫廷,属于元代宫廷风格造像。退一步来说,即使不是纯正的元宫廷风格造像,也是受元宫廷风格影响的内地造像。考虑它保留了较多的西藏萨迦风格元素,其年代可能比一般元代宫廷造像要早,为13世纪晚期或14世纪早期的内地或元宫廷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