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斯塘地区历史上曾为独立王国,其社会、宗教、人文与西藏地区高度相似,因自然地理环境的艰险恶劣,使该地区没有受到现代社会的较多影响,仍保有许多藏传佛教早期的建筑、雕塑、壁画等遗存。近些年,随着研究学者的调查和研究,木斯塘地区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许多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也展露于世人面前,世人也遂将木斯塘地区保存数量最多且艺术风格统一的造像称呼为“木斯塘风格造像”。
此种风格造像制作时间集中于15至16世纪,均为合金铜材质,通体不施镀金,喜在眼睛、嘴唇、衣缘等部位镶嵌银、红铜等贵重金属;人物造型遵循早期尼藏风格,但细节又显露出藏民族的审美情趣;造像宗教内容多数与萨迦派修法内容有关,部分造像莲花座下沿阴刻藏文铭文,为确定此类造像的时代、内容、风格提供了直接依据,这尊文殊造像就是此种艺术风格造像的经典之作。
菩萨头束高发髻,戴五叶冠饰。面庞方正,五官端庄,表情肃穆。上身躯体劲健,身姿灵动。钏镯等各种饰物一应俱全,左手轻拈花茎,肩上置有经书,右手高举宝剑。下身着贴体长裙,双腿结跏趺坐,下承仰覆莲座。整像铜质莹润,包浆醇厚,眼睛、嘴唇部位镶嵌白银和红铜,带有木斯塘风格合金铜造像的显著特征;
细节图
人物面部和躯体表现尚遵循尼藏艺术的传统,但五官排布和细节刻画更为符合藏族的民族审美,与15世纪西藏本土艺术的全面爆发有着直接关系,腿部层叠的衣纹和狭长饱满的莲瓣也都是15世纪前后藏传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造像艺术特点都与前述木斯塘风格合金铜造像的艺术表现如出一辙,可见,将这尊文殊造像归为15世纪木斯塘风格合金铜造像应无疑问。
此尊造像在莲花座下沿阴刻有一圈藏文铭文,颇为值得我们关注。铭文字体稚拙质朴,文法疏漏较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文共有5句,意译为:“此尊文殊(造像),为帝国的桑杰宰制作,工巧者(制作者)贡觉沃色,遍吉祥之南喀参坚主持开光。”
文殊菩萨像
文中明确了此尊造像的制作原因、制作者和开光加持大德,笔者从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中,仅发现南喀参坚可能与觉囊派时轮金刚教法传承有关,尚无法准确判断文中所提及三人的生平经历,但从现有内容来看,也可判断出此尊造像应为后藏独立王国的王族或大贵族所作,宗教价值极高。且造像风格特征突出,刻画精致细腻,艺术价值也堪比同类风格造像的珍品,甚值收藏供奉。
文殊菩萨像
另外,我们还需注意的是,虽然木斯塘风格造像最早被发现和确定于木斯塘地区,但从现今此类造像的保有量和制作精良程度,结合木斯塘地区发展历史来看,依靠木斯塘地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远远无法达到,更有可能的是,由于战乱、岁月侵蚀等原因,大批此种风格造像已被遗失和毁坏,仅木斯塘地区保留较多此类造像,因此,我们在研究此种风格造像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木斯塘一地,而是要将其纳入整个后藏地区的造像艺术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