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942年,徐悲鸿从云南返回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从事教学与创作,他在盘溪刚成立中国美术学院不到一年,为筹集建院资金在重庆举办画展,义卖酬款。这时抗战进入后期攻坚阶段,举国上下都在鼓足力量,欲将日寇赶出中国。徐悲鸿亦积极响应,通过画展宣传抗日救国。徐悲鸿于返渝次年(1943年)创作了这幅作品,这时的徐悲鸿已48岁。
此幅徐悲鸿《猫雀图》绘一只花猫立于岩石之上,双腿抓地,坚实有力。耳朵竖立,似有紧张之态。猫的眼神炯炯有神,怒目而视前方,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慑感。
右上方有麻雀飞来,猫不为所动。画家以写意的笔法营造出一幅动静结合的景象,可见画家既注重写生和细节刻画,又注重情境的设置、趣味的表达。猫所立的石头为巨型危石,取法朱耷的白眼看天鸟下面的石头。在1943年国际国内形势下,画面的猫有岌岌可危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本幅作品中的猫造型准确严谨,惟妙惟肖,更精彩的是猫毛质感的表现令人叹服。画家特别突出猫的双目,目光炯炯,生动传神,同时石后竹叶与分枝组成了圆形的构图形式,而猫正处于构图的正中央,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主体的形象。
“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