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宋元时期中国南方生产青釉器的重要窑口,是继越窑之后中国南方第二个青瓷烧制中心,在北宋时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南宋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烧制的粉青与梅子青瓷器,型制精巧,釉层肥厚,宛如碧玉,极为名贵。
宋宗室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云:“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饯王。今处之龙泉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元代学者陶宋仪在《掇耕录》卷二十九中云“处州龙泉县,正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同时,龙泉窑也是外销史上一个著名品牌,自宋到明的数百年间,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地位显赫。
此洗折沿浅腹,下承圈足,因胎土中罕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在烧窑过程中被充分还原,故在足端有明显的火石红,内足心印一对鳜鱼纹,外壁印一周菊瓣纹,鳜鱼谐音“贵”,菊谐音“吉”,此为金元时期十分流行的吉语纹饰,通身施青釉,釉色较浅,质地莹润剔透,以堆贴技法入瓷在当时亦颇为流行,此种青釉洗为文房用器,在北宋时期已经十分流行。类似器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均有收藏。
此件单柄洗系圆口深腹,下接圈足,口部一侧有环形耳,耳上有半月形板沿。通身满釉,釉面上有细密的开片,釉色呈暗灰色,外观与哥釉器较为接近,此种单柄洗出现于北宋,内蒙古博物馆及营口市博物馆收藏有金银器,同时定、钧、龙泉诸窑亦有制作,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有收藏,另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见有龙泉窑青釉器,可供参照。
此件琮式瓶圆口方身,直腹圈足,口与足大小相若。足端有一周火石红,器身四面以八卦纹为装饰,满施青釉,釉面光洁,釉色清朗,此物仿玉琮而制,琮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周礼》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最初见有北宋官窑器,宋室以此标榜节俭之德,大英博物馆有同类器收藏,之后龙泉窑亦仿烧,是当时极高档的室内陈设用器。此种瓶亦称“蓍草瓶”,亦可插花。晚明学者高濂所著《遵生八笺 — 燕闲清赏笺》中云:“如堂中插花……龙泉蓍草大方瓶,……或置几上,与堂相宜。”同类器在四川遂宁南宋窖藏中曾有出土,被收藏于遂宁市博物馆,另在大英博物馆亦有同类器收藏,可供参阅。
此瓶盘口长颈,垂腹圈足,足部修胎较为严谨,足墙外撇。通体施粉青釉,足端无釉,棕黄之中略泛火石红,器身光素无纹,釉面匀净,光润莹洁,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之美,喜好清素简约的艺术风格,故而陈设用瓷器多强调素面匀净之美,而龙泉窑产品颜色青翠均匀,釉面光泽柔和,使器物更显端庄典雅,故而广有制作和使用,同类器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和日本东洋美术馆均有收藏。
此盘为菱花形口,折沿浅腹,下承圈足,足墙微内敛,通体施以青釉,青釉肥厚,呈色粉青,盘内心以堆贴露胎技法装饰,分别为石榴、瓜等图案,象征子孙绵绵不绝,这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龙泉窑青瓷胎质细密洁白,但含铁量较高,如在氧化气氛之下往往会导致胎内铁元素被充分还原,器表往往发棕红,龙泉窑工匠巧妙地利用这一特性,以此色差突出主题纹饰,此种技法在宋元之际最为流行,此物属供器,是用于日常盛放供品的盛装器。在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均有此类器收藏,仅纹饰题材略有不同,可兹参照。
此件青釉香炉口微外撇,束颈折肩,肩部有对称双耳,扁圆腹,底周置三足,足微外撇,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条棱脊,微露白痕,俗称“出筋”。通体施青釉,釉色青莹,质温润,此种炉的造型仿自商周青铜器,属小器大样,宋代龙泉窑炉多为鼎式、奁式、簋式等,此种样式为绝罕见者,仅在四川遂宁南宋窖藏中见有一件湖田窑青白釉器,目前收藏在遂宁市博物馆,可兹比较。